轉載:
作者: 記者陳碧芬╱新聞分析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1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新聞分析】
穆迪以經濟、政治等因素,破例上調台灣的國家風險及政府公債信用等級,在全球經濟混沌不明之時,國際資金憑藉「信用條件」急尋安全避風港,台灣可望因此取得外資佈局更高的權重比率,而未來相關資訊會被更多國際機構、外資採用,台灣得以有機會在國際間較勁。
財政改善是信評業對台灣的期待項目之一,歷年來,三大機構未曾對這部份失望過,台灣絕不會是另一個希臘。對於台灣的信評展望,穆迪在此次報告中,更 明白指出兩點:「顯著提高投資成長的結構改革」,「大範圍的銀行業進一步整併」,均將有利於台灣的評等,給予台灣進一步強化國際地位的明燈。
國家風險等級、政府公債等級,是反映一個國家的信用程度,在歐債危機爆發衍生歐美發達國家債務違約之虞,受到國際金融市場重視,實際上信評機構還要 考量各國的經濟場域、投資環境、資本市場等條件,「信用度愈低,發生違約的可能性愈高」,簡言之,它是這個國家的「所作所為」在國際社會可以被信任的程 度。
台灣比較像日本,擁有經濟實力和外匯存底,國家債務是由國內所負擔,不同歐美國家對外發行公債、財政券;然而,歐美國家也因此把國家風險分散到外國 買家/投資人。日本7兆美元的國家債務全部由日本人承擔,台灣對外發債微乎其微,公債也僅有極少外資持有,政府欠債由2,300萬名國人一起承擔。在國際 信評機構的「國際標準」中,台日這般作法對自家的國家風險肯定是不利的,循歐美之師,應該開放外資參與台灣公債市場。
馬政府與對岸簽署ECFA以來的兩岸良性互動,國際機構認為「『負面』的兩岸政經關係」已轉為台灣國家風險的加分項目,台灣以大陸為腹地,積極擁抱國際市場與國際投資人,更為自己增強恐被大陸獨吞的後援緩衝。台灣的國家信用度為國際所珍視,立足於國際較勁,利己利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