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

工商時報【記者康彰榮、邱莞仁、黃欣、廖珪如╱專題報導】

1993年4月29日,全球媒體聚焦,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並簽署4項協議。辜汪兩人的會面,為兩岸隔絕了44年的歲月,畫下句點。

兩岸交流 日益緊密

過去的20年,每10年的兩岸經貿往來,都有著巨大的成長,1994年兩岸貿易總額為19.9億美元,2003年為339.08億元,去年增至1,216.21億美元,20年來,成長了60倍以上。辜汪會談的舉行,開啟了近20年來兩岸日益緊密且全面性的交流。

80年代末期,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台商赴大陸投資,隨著人流及資金的西進,兩岸為了因應情勢,於92年達成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後,促成海基會、海協會作為兩岸談判的「白手套」,並催生1993年的辜汪會談。

當時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辜汪會談具有4點重要的意義。首先,便是象徵兩岸和解的「九二共識」。

辜汪會談 4大意義

他表示,海基會與海協會一開始談的是文書驗證及掛號信函查詢,當時大陸要加上一個中國原則,「這對我們來說完全不能接受」。之後兩岸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才有接下來的辜汪會談。

第2個意義,則是代表兩岸對等協商的開始。例如辜汪會談當時簽署4個協議,一般習慣是「右邊為大」,因此每簽署2個協議後,雙方代表還對換位置,以求對等。

第3個意義,是建立兩岸制度化協商起點。高孔廉指出,雙方當時建立制度化聯繫管道,依照不同的時間進行雙方協商。2008年後兩岸能馬上恢復協商,也是按照過去制度進行。

第4個意義,是和平對話的開始。他說,從1949年到1993年間,兩岸歷經軍事衝突、冷戰對峙等各種低潮,但最終雙方還能坐下來進行談話。儘管當時台灣有些反對的聲音,但當初簽署的文書驗證協議等,至今還發揮作用,且已累積200多萬件的天量。 而曾任大陸國台辦經濟局局長、現任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的劉震濤則表示,「辜汪會談雖然戴了白手套,但背後就是代表政府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政治互信 重於一切

他分析,兩岸的交流始於經濟三通,「從全局來看,經濟是關鍵,政治是基礎,但是兩岸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關鍵問題還是回到有沒有政治互信上。若沒有政治基礎,兩岸想再往前走就比較難。」

譬如近期兩岸金融業各項合作,如果沒有兩會18項共識的積累,儘管MOU是一個經濟議題,但最終仍是政治作用的結果。

歷史地位 難以磨滅

他說,辜汪會談打開兩岸大門,逐漸增進了互信,使得ECFA成為一個互信的平台,不是一個討價還價的平台。

兩岸上半年即將完成ECFA後續的服務貿易簽署,並可望在今年內完成貨品貿易協商,兩岸的FTA架構,就要完整。在台灣與中日韓FTA競逐,以及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的同時,這對台灣經濟發展,將有著長遠的影響。

今日之兩岸春秋,讓人很難想像過去的風浪掀擲。惟辜汪兩人對於兩岸及區域和平的貢獻,已樹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地位。

arrow
arrow

    ok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