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作者: 本報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3月5日 上午5:55
工商時報【本報訊】
國發會日前公佈元月份景氣燈號,自去年底亮出綠燈後,各方咸以為全球景氣轉強,自此可以揮別低迷的黃藍燈,未料元月景氣又重返黃藍燈,景氣領先指標同步回降,台灣的景氣走勢依舊撲朔迷離。
所謂景氣燈號係以股價、出口、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的變化,綜合為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再依分數高低對映燈號。分數愈高代表景氣愈熱,分數愈低則代表景氣愈冷,由冷至熱依序是藍、黃藍、綠、黃紅及紅等五種燈號,以讓外界從燈號的變化即可明白景氣的走勢。
台灣景氣自2011年的8月陷入黃藍燈之後,迄今三十個月,期間綠燈曾亮過三次,惟經修正後只剩兩次,其餘則是一片藍與黃藍。攤開1984年以來各月燈號圖,就屬近三年最藍,這也顯示台灣三年來的經濟動能的確不足。
事實上,對於這三十個月的景氣詭譎走勢,多數專家已經詞窮。有人以緩步復甦形容,有人以陷入膠著描述,還有人以貧血式成長、復甦力道微弱表達,但始 終難以言語準確的敘述。當前年12月出現睽違已久的綠燈,經建會在第一時間認為景氣將步入穩定,詎料次月數據回溯修正,這顆綠燈被打回原形;去年六月終於 亮出貨真價實的綠燈,經建會當時表示這代表景氣將步上復甦之路,誰知隨後又是月月黃藍燈。直到去年12月才再次亮出綠燈,國發會研判未來綠燈應該可以一直 亮下去,不料甫公佈的元月景氣又重返黃藍燈。近三十個月景氣綠燈每每曇花一現,讓人驚鴻一瞥之後即杳無音訊,此誠為歷年僅有的現象。
這三年台灣的經濟曙光若隱若現,景氣春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既說不上衰退,但也稱不上復甦。每當官方表示景氣好轉,結果卻是空歡喜一場,這個有氣無力的復甦態勢,使得台灣經濟成長率已連續三年低於全球經濟成長,這是歷年未曾出現的情況。
台灣近三年的經濟成長依序是1.48%、2.11%、2.82%,皆低於同期間的全球經濟成長2.5%、2.4%、3.1%,這告訴我們近三年台灣 經濟的乏力,非僅源於國際景氣不佳而已,而是有自身結構上的問題。如果這個結構問題不解決,即令未來全球景氣復甦,台灣經濟仍難以乘勢而起。
要談這個結構問題,得自1990年代初期談起。當年受新台幣升值影響,不少國內企業把生產線移至大陸,不少學者憂心台灣自此產業空洞化矣;惟最後台 灣非但沒有空洞化,反而因為下游產業登陸設廠,創造了更大的原料、零組件需求,帶動台灣產品絡繹不絕地對大陸出口。隨著投資帶動的貿易效果逐年擴大,台灣 在大陸進口市場佔有率僅次於日本,長期維持在11%∼12%,成為十多年來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不過,好景不常,隨著大陸產業供應鏈逐漸完備,大陸台商自台灣採購的比例由1990年代逾五成,降至2012年已不及三成,近年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 佔有率也已降至8%。隨著大陸產業的壯大,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比例還會下滑。昔日國際景帶動大陸出口而澤及台灣的商機已漸消失,兩岸貿易紅利的年代即將 落幕。
進一步說,台灣自1990年代初期循兩岸貿易、產業分工所創造的成長模式已漸消失,而新的成長模式卻尚未建立,如此台灣經濟有氣無力,豈是偶然?此 一經濟結構的巨變,自非採短期振興方案可以提振的,也不是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就可以解決的,更非加入TPP、RCEP就可以浴火重生的,而是得另覓一套產 業轉型的策略,方足以彌補流失中的兩岸貿易紅利。此誠為內閣當前第一要緊之事。
這些日子內閣又進行改組,但這個年年改組的內閣似乎還不明白,台灣今天經濟的困境要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更為嚴重。我 們絕非危言聳聽,試想,在一個與全球經濟聯動下的生產體系,雖遇風暴而墜入景氣谷底,仍有與國際同步復甦的機會,何懼之有?但若失去這個聯結,復甦由何而 來?尤其大陸佔我出口市場近三成,當昔日的產業聯動式微了,貿易效果降低了,就算全球景氣空前復甦,能飛到台灣的春燕恐怕已沒剩幾隻,而這就是台灣今天的 處境。
我們建議江內閣應重新審視經濟政策的優先秩序,從近三十個月景氣綠燈屢屢曇花一現,應該體認到台灣迫切待解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非急急忙忙尋求加 入TPP。看看近日德國總理梅克爾風塵僕僕訪英籲請英國留在歐盟,區域經濟結盟的哲理盡在不言中,執政高層與其天天低聲下氣求著別人讓我們參與TPP,倒 不如先壯大自己的產業;真有強大的產業,何懼不能以優越條件參與區域整合?至於產業結構該如何調整,新成長模式該如何建立,經濟部長張家祝上週赴總統府報 告的「台灣產業轉型的策略思維」,就是一個很好的藍本。若能依此思維研提可行策略,則台灣經濟恢復昔日成長動能,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