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到海外就業早已不是新鮮事,如今人人卻聞「台勞」色變。面對低薪、工時長的「鬼島」,出走是唯一選項嗎?年輕人為何出走?
出走後,看到了什麼風景、體驗了什麼樣的人生?這兩位勇敢的台灣女生認為,即使當台勞,也可以在工作中自我累積,突破環境限制、自我學習,累積金錢之外的收穫。
【記者黃文鈴專題報導】22歲大學畢業那一年,拿著中文系的畢業證書,溫曉嵐因為憧憬商管理財,先是應徵Pizza連鎖店的儲備幹部、NOVA店 員,非本科系的出身,使得她的求職路並不順遂,有好幾年都陷在不停轉換工作的迴圈,即使後來找到銀行櫃員、理財專員較穩定的工作,卻始終揮不去心中的困頓 感,與身處台灣職場的封閉感。
(上圖)去年10月,溫曉嵐(前排右二)和同事參加印尼師範大學舉辦的印尼傳統藝術工作坊,一行人特地穿著傳統舞蹈服飾留念。(圖/溫曉嵐提供 文/黃文鈴)
海外教中文 享受文化洗禮
「台灣適合人居住、人文素養高,但不適合工作」溫曉嵐笑著說。在台工作4年之後,她毅然辭職,報名中原大學應用華語系與華文會合辦的華語師資班,8 個月後,教育部遴選第一批派赴越南各大學的華文教師,她幸運上榜,27歲那一年,她遠赴越南胡志明市,擔任當地大學的中文系華語教師。
形容自己有「憨膽」的溫曉嵐,只學了十天的越南話就遠赴越南,同一批派駐的老師分居越南各地,全校只有她一個台灣人。也因為如此,反而開啟了她在越南的社交圈。白天在課堂上講中文,下午回到辦公室和同事練習越南文,晚上回到住處,則和同住學校宿舍的外國留學生們講英文。
原本求職路上的跌跌撞撞,沒想到出國工作後,反而像捲在一起的茶葉,浸到水中舒展開來,盡情學習也具體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教育部專案續簽1年期限過 後,她回到台灣。同樣的困頓感再次襲來,環顧身邊同屆畢業的同學,儘管擁有公立學校穩定教職,卻不斷抱怨上司、同事或學生。她思忖,在台灣任何小事都容易 被放得很大,但若提醒自己是在一段人生旅程中,就容易釋懷。於是,她再次申請海外華文教職,目前人在印尼雅加達的國際學校任教,兩年合約將屆,她已開心簽 下3年續約。
溫曉嵐僅是青年出走的其中一例。若說她是預謀出走,那甫通過移民署特考,結束近6年越南外派的許卉儀,更是一連串幸運的「不小心」。就讀屏東教育大 學教育系時,她曾因興趣在校內的語言中心學越南語,畢業後的那個暑假,又以校友身份至姊妹校胡志明師範大學學習兩個月越南語。個性活潑外向的她,很快就講 得一口流利越南語。
外派越南 師院生職場轉彎
許卉儀說,原本她對人生的想像,就是在補習班當美語老師。沒想到回國實習時,某一天實習老師和家具行老闆閒聊,提起自己有個學生很會說越南語。正 巧,這名老闆有意在越南投資房地產,需要一名嫻熟當地語言的台灣人。透過老師的牽線,許卉儀跟著老闆到了越南闖天下,那年她才22歲。
起初,公司只有5個人,她以老闆特助身份,不僅得負責採買、發薪水,還得打理老闆的大小事。一開始人生地不熟,吃了很多苦頭,曾經買東西被騙、坐車 被繞遠路。漸漸地,她開始感受到當地的純樸民情。由於公司所在地離胡志明市要40分鐘車程,巴士常常不照班表出現,和司機混熟後,司機乾脆記下她的電話, 快開到時便撥電話通知她,免去等公車的困擾。
挑戰多升職快 福利羨煞同儕